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电台
移动电子媒介兴起中的媒介依赖研究
2013-10-1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化、多媒体化演变。手机到PAD(平板电脑)再到无线宽带网络,移动多媒体平台不仅成为媒体发布新闻的信息平台,也成为人们之间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手段。与此同时,“移动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它正在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在许多热衷于电子媒介等新鲜事物的的年轻人中,不少人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时间已经占据或替代了其以往的现实社交、信息获取的时间,并对这种媒介产生深深的依赖,媒介使用行为变得和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媒介依存”理论及其内涵

“媒介依赖理论”最初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于1976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它社会系统具有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通过掌握传播内容的控制权来使受众产生对媒体的依赖[1]。鲍尔基洛奇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框架。他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虚席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收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在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此理论之前,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已经开始探讨此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即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后来,另一位学者中野牧也用“容器人”这一形象的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孤立的、封闭的“罐状”容器,与他人接触时只是容器外部的碰撞,不能深入内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依存更强烈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Alex S.Hall和Jeffrey Parsons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在他们的定义中,互联网依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热点公告
科技期刊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广播产业研究所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联系方式 Tel: 010-65783613   邮箱: ibicu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