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5 来源:广播产业研究所
3月2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刊发《新闻工作者该以何种姿态履职》的消息,报道《湖北日报》以一封老新闻工作者来信为由头,在全社会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的情况。一篇篇认识深刻的稿件,一个个发自肺腑的发言,传递了共同的心声——
“日起日落,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活,每天都在作出选择。新闻工作者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不是局外人。作为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德守望者的媒体人,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文化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更应成为社会成长的一束光源。”连日来,《湖北日报》刊发的一封老新闻工作者来信,引起了一场“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
截至4月9日,《湖北日报》共刊发“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稿件近20篇。湖北省记协专门举办座谈会,请老新闻工作者畅谈“我是建设者”。大家一致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心怀“中国梦”,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坚守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当局外人,争做当家人。
首先要解决岗位较色定位问题
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在这种格局下,传统媒体怎样才能继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这是由我们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的。特别是现在,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力量、奋力拼搏,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为全国各族人民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原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谢邦民认为,现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越来越迫切,对新闻队伍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是对新闻队伍管理教育的一个创新。
“以前每当新兵入伍,部队首先要对新战士们进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教育。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必须首先弄懂‘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巡视员、高级编辑蔡祥斌强调,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岗位角色定位的问题。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并不是脱离群众的“无之王”,也不是远离现实的旁观者,而必须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应忠实地服务于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为实现“中国梦”尽职尽责。
做建设者才能实现正确典论导向
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社会矛盾,如何进行舆论监督?立足建设性、促进问题解决,应该是监督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对此,原湖北日报社政宣部主任、高级编辑周政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做真正的建设者才能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说:“以建设者的角色做好新闻报道,就要求我们每一篇报道都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有明确的建设性,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也要求我们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了强烈的建设者意识和高度的自觉性,才能保证报道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一篇稿件的价值。”
湖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台的陈前、李曙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年初,接到不少司机反映:某高速卡口测速存在“陷阱”,逢车必罚。于是他们立即派记者现场驾车实地调查,发现这个卡口的超速数据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便将调查情况通报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随即要求调查,结果发现是个别交警故意调低测速仪器数值,以便滥开罚单。主管部门马上宣布:1月1日至2月3日期间该卡口采集的所有超速数据不具法定效力,决定清除,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这次舆论监督受到主管部门和许多司机的肯定。
事实上,新闻报道导向正确与否,社会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情况错综复杂,敏感问题也多,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时刻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韩少林表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也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凭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因子”。
“实践告诉我们,站在建设者立场上,就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把有利于推动发展、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有利于凝聚发展力量作为舆论监督的落脚点。”李曙光说。
深入人民群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现在有部分新闻工作者常以“新闻民工”自喻,在采访报道时置身于新闻事件围观者的立场上,脚步匆匆,沉不下身心,结果发出的报道反映不了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记者不能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记录仪’‘码字工’,而应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意识,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翁,这样才能拿出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湖北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记者黄宇达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员。
原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副巡视员黄正谋认为,争当建设型记者,就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改进作风、文风十分必要。要坚持不懈做好“三贴近”,做到身子下移、视点下移,要努力挖掘深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做到建设性引领,要加强学习,打好业务根底,担当起建设型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曾报道过不少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也受到感动和教育,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辛和自豪。“记者要跟建设者学当建设者。或扑下身子行走大地,及时反映百姓呼声;或敏锐捕捉社会信息,正确疏导舆论热点;或准确解析战略走向,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或生动传扬时代精神,为社会进步聚合正能量。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周芳说。
经过讨论,湖北新闻战线的编辑记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脚下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不是这片土地的过客和看客,更不是主宰着真理的‘王’。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都与我们紧密相关,我们就是这里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像每个躬耕于陇亩的农民一样,这片土地的欣欣向荣,是我们最美好的收成。”《湖北日报》评论员付勤如此诗意地表示。
“日起日落,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活,每天都在作出选择。新闻工作者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不是局外人。作为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德守望者的媒体人,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文化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更应成为社会成长的一束光源。”连日来,《湖北日报》刊发的一封老新闻工作者来信,引起了一场“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
截至4月9日,《湖北日报》共刊发“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稿件近20篇。湖北省记协专门举办座谈会,请老新闻工作者畅谈“我是建设者”。大家一致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心怀“中国梦”,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坚守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当局外人,争做当家人。
首先要解决岗位较色定位问题
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在这种格局下,传统媒体怎样才能继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闻工作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这是由我们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的。特别是现在,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力量、奋力拼搏,我们新闻工作者,更应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为全国各族人民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原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谢邦民认为,现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问题越来越迫切,对新闻队伍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是对新闻队伍管理教育的一个创新。
“以前每当新兵入伍,部队首先要对新战士们进行‘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教育。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必须首先弄懂‘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原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巡视员、高级编辑蔡祥斌强调,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岗位角色定位的问题。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并不是脱离群众的“无之王”,也不是远离现实的旁观者,而必须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应忠实地服务于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为实现“中国梦”尽职尽责。
做建设者才能实现正确典论导向
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社会矛盾,如何进行舆论监督?立足建设性、促进问题解决,应该是监督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对此,原湖北日报社政宣部主任、高级编辑周政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做真正的建设者才能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他说:“以建设者的角色做好新闻报道,就要求我们每一篇报道都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有明确的建设性,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也要求我们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了强烈的建设者意识和高度的自觉性,才能保证报道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判断一篇稿件的价值。”
湖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台的陈前、李曙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年初,接到不少司机反映:某高速卡口测速存在“陷阱”,逢车必罚。于是他们立即派记者现场驾车实地调查,发现这个卡口的超速数据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便将调查情况通报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随即要求调查,结果发现是个别交警故意调低测速仪器数值,以便滥开罚单。主管部门马上宣布:1月1日至2月3日期间该卡口采集的所有超速数据不具法定效力,决定清除,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这次舆论监督受到主管部门和许多司机的肯定。
事实上,新闻报道导向正确与否,社会影响巨大。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情况错综复杂,敏感问题也多,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记者在工作中时刻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韩少林表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结果,也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凭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它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因子”。
“实践告诉我们,站在建设者立场上,就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把有利于推动发展、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有利于凝聚发展力量作为舆论监督的落脚点。”李曙光说。
深入人民群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现在有部分新闻工作者常以“新闻民工”自喻,在采访报道时置身于新闻事件围观者的立场上,脚步匆匆,沉不下身心,结果发出的报道反映不了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记者不能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记录仪’‘码字工’,而应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意识,成为新闻事业的主人翁,这样才能拿出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湖北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记者黄宇达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就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员。
原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副巡视员黄正谋认为,争当建设型记者,就要继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改进作风、文风十分必要。要坚持不懈做好“三贴近”,做到身子下移、视点下移,要努力挖掘深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做到建设性引领,要加强学习,打好业务根底,担当起建设型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湖北日报》记者周芳曾报道过不少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也受到感动和教育,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辛和自豪。“记者要跟建设者学当建设者。或扑下身子行走大地,及时反映百姓呼声;或敏锐捕捉社会信息,正确疏导舆论热点;或准确解析战略走向,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或生动传扬时代精神,为社会进步聚合正能量。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周芳说。
经过讨论,湖北新闻战线的编辑记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脚下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不是这片土地的过客和看客,更不是主宰着真理的‘王’。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都与我们紧密相关,我们就是这里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像每个躬耕于陇亩的农民一样,这片土地的欣欣向荣,是我们最美好的收成。”《湖北日报》评论员付勤如此诗意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