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研究
珍视新兴媒体公信力的抬升
2013-05-24  来源:广播产业研究所
来源:新华网-传媒频道

我们珍视新兴媒体的公信力抬升,为之鼓掌、加油,也毋庸讳言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之处。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行为、进一步加强媒体新闻网站管理、进一步加强博客和微博管理,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治理时下某些网络传播的弊端具有积极意义。

    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举措之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将加快互联网建设作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举措之一。2013年5月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则表示,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白皮书披露,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据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家网站统计,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论达300多万条,微博客每天发布和转发的信息超过2亿条。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近日发布的《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以更为翔实的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并指出,作为全球新媒体大国,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新兴媒体用户、形态最丰富的新兴媒体应用和市场最活跃的新兴媒体产业。新兴媒体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不仅重构了新闻舆论传播格局,催生出丰富的网络文化,还不断拓展着信息经济产业,深深“植入”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强力引擎。

尤其令人感奋的是,据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发布的《2012年“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一方面,传统渠道的电视、报纸公信力虽不复往日的绝对地位,但优势犹在;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公信力上升明显。据对全国12个城市的调查,不管是在沈阳、西安、北京还是深圳,2012年和2009年相比,网络媒体的绝对公信力水平提高了5到13个分值不等;而手机媒体的绝对公信力,同期提高了9到17个分值不等。

原本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的人权,如今清晰而多元地呈现了;原本或被神化或被丑化的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俨然成为公民享有人权的一个表征,也承载着推进中国人权建设的历史使命。为此,新兴媒体任重而道远。

    较之“新”、“兴”,更为紧迫的是“信”

新兴媒体之“新”,众所周知,毋庸赘言,其“兴”也有目共睹。而较之“新”、“兴”,更为紧迫的是“信”。人无信不立,大众传媒若无信尤其难以立足、发展。因此,新兴媒体的公信力明显抬升,对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兴媒体的前景而言,不啻是绝对利好。

从传媒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判断传统媒体将被新兴媒体取而代之,其实只是主观臆想,两者的同生共荣,优势互补,互动互惠,竞合融通,齐头并进,将成为一种现实选择、恒久状态。大千社会,纷繁世界,大众传媒以其多样性多元化与之相匹配。近年来,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渐趋密切,在力促不同舆论场最大限度的重合上、在力求获得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在互为设置议题、肩并肩地揭露讨伐丑恶与腐败的舆论环境里,共识日多,合力日增,彼此结缘,相得益彰。而新兴媒体在历练中逐渐成熟、定型,自我净化、自我扬弃、自我完善。譬如,除了传递信息、发布新闻,新兴媒体以其不舍昼夜、不遗余力地褒扬美德、鞭挞丑恶的品格,以大量传播人生励志故事、传递人格修养箴言、阐释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丰富内容,吸引了众多网友,聚集海量人气,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无穷的正能量。有鉴于此,我们既要设问“假如没有传统媒体”,亦应设想“假如没有新兴媒体”,我们的社会将呈现怎样的景观、走向怎样的明天?别总是对自媒体等等新兴媒体看不顺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就像两个轮子,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都无法支撑起当下的时代”,诚哉斯言。

    大众传媒的追求目标与制胜之道

我们珍视新兴媒体的公信力抬升,为之鼓掌、加油,也毋庸讳言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之处。就传统媒体而言,毕竟报纸已诞生4个多世纪,新闻广播发声近百年,公共电视问世亦达80余年,在其发展历程中,摸索、建立、健全了诸多约定俗成或成文的行业规范、操作流程,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章程、规定、制度,使各式传媒有章可循地运行,确保影响力形成、品牌塑造、公信度提升有较为可靠的基础。而新兴媒体横空出世、跻身时代前沿仅20多年乃至更短历史,普及神速、应用广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泡沫、垃圾、乱象,诸方面都有待逐渐规范,以促进有序管理,健康运行。即便是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在应用新兴媒体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也需要“循规蹈矩”,而这“规矩”需要重申、强化,有些则是要新立、新设。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便是举措之一。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行为、进一步加强媒体新闻网站管理、进一步加强博客和微博管理,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治理时下某些网络传播的弊端具有积极意义。譬如,要求严格新闻单位采编活动和编审流程的管理,防止为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发行数量、收听收视率而造成失实报道。虽然对传统媒体来说,这并不新鲜,但就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时弊顽症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饬与约束。

国外一位资深报人说:“报纸其实并不是那么脆弱的东西。人们总是不经意地忘记‘网络’不过只是工具这一点。如果没有人把信息输入进去的话,网络只不过是一个箱子而已。”确实,我们不必纠结于传统媒体还能“活”多久,也不必多虑新兴媒体的一时之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传媒生态将使我们从中获益无穷,而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应该始终是大众传媒的追求目标与制胜之道。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广播产业研究所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联系方式 Tel: 010-65783613   邮箱: ibicu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