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得好,早该抓了!格祺伟这些年太嚣张了,什么事都敢炒,什么钱都敢捞,看谁有利可图就炒作谁,很多人对他敢怒不敢言,可以说就是一个恶霸。”近日,犯罪嫌疑人格祺伟等人被湖南衡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消息传开,当地干部群众纷纷打电话、发短信相告,连称大快人心。
目前,警方已掌握格祺伟及其团伙的犯罪线索200多条,初步查证案件36起,受害对象涉及10多个省份的企事业单位和干部群众,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人们想知道,拥有70多万粉丝的网络大V格祺伟,是怎样将其网络影响力变为非法敛财工具的?为何能在数年内逐渐坐大、成为地方一霸?通过其供述和忏悔,又折射出网络管理尚存哪些漏洞?
格祺伟供述骗财招数
“留下我的联系方式,要他回复这个事情”
格祺伟,1984年4月出生,大学文化,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在腾讯、新浪等网站实名开设微博,粉丝合计超过70万。
格祺伟2004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四川多家网络媒体和报社实习或临时工作;2009年,他回到湖南祁东,起初以自由撰稿人身份获取稿费为生活来源,自称全媒体记者,在媒体圈小有名气。2011年,格祺伟在其同伙张桓瑞(男,河北衡水人,时任现代消费导报社副社长,已被检察机关批捕)授意下,打着现代消费导报网站“现代消费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头衔从事“采访报道”活动,并活跃于网络,通过参与炒作“云南巧家李昌奎杀人案”等一系列网络敏感热点事件,快速积聚名气,自封“网络意见领袖”。
2010年,格祺伟通过湖南某报社驻衡阳记者站记者匡某(另案处理)得知,祁东县某矿两名群众意外死亡,于是假冒记者前去“采访”。为息事宁人,矿长请格祺伟和匡某吃饭,并答应以1万元“广告费”为条件,换取不予报道。事后,格祺伟分得其中2000元。
初尝甜头的格祺伟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道。于是,他开始四处搜集当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名人的负面新闻信息,然后借此敲诈勒索。
“先找到对方的电话,给他发条信息,说我是格祺伟,知道有一个关于他的什么事情,是什么法律赋予我的监督权,再介绍一下我以前做过的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闻,要是报道这个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留下我的联系方式,要他回复这个事情。”格祺伟供述说。
专案组介绍,如果对方回复格祺伟,格便提出见面,称“有个广告任务要你支持一下”,开口动辄数万、数十万元。如果对方拒绝见面或不给任何好处,格就将事情写成帖文发到网上,肆意夸大、恶意炒作,引起网民关注,给当事人施压、逼其就范。
警方查明,格祺伟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制造传播衡阳市石鼓区政府请200余名黑社会人员强拆民居等谣言,挑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传播长沙湘雅医院出动80余名保安对死者家属围殴、湖南衡东交警打人遭千人围堵掀翻警车等谣言,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干部群众谈“格”色变
“看到谁身上有利可图,他就去找谁的毛病”
专案组介绍,2011年,格祺伟结识犯罪嫌疑人张桓瑞等人,一拍即合之下,组成敲诈勒索犯罪团伙。张桓瑞看中格祺伟“文笔好”“名气大”,能把负面新闻中的“炒点”放大吸引关注。此后,张桓瑞等人将从各地收集的负面新闻线索交给格祺伟,格“加工”成负面报道,再由张安排在网上发表,从而实施敲诈勒索。
2012年11月,根据线人爆料,格祺伟在张桓瑞安排下,在现代消费网发表《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局数亿建“调度楼”超现办公面积19倍》,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起网民广泛关注。之后,格祺伟等人到杭州余杭区对报道所涉单位“采访”,以核实网帖真实性为由施加压力,强调“这一次来杭州主要是做跟踪报道”;但同时又表示愿意充当斡旋人,暗示“虽然之前的报道已经造成了影响,但还有可操作的空间”。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该局所建办公楼经合法审批,且当时主体还未完工,并不存在帖中所称“配备标准客房、健身房,超现办公面积19倍”等情况,属于虚构捏造。但为消除社会影响、减轻舆论压力,该局被迫以“广告费”名义支付给张桓瑞等人20万元。张收到钱后,并没有给该局做任何广告宣传,而是与格祺伟等人瓜分。
“看到谁身上有利可图,格祺伟就去找谁的毛病”。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三四年时间里,祁东县大部分党政部门和知名企业、社会名人都被他敲诈过。
格祺伟不仅盯着单位和企业“狮子大张口”,为了贪图小利,甚至连百姓也不放过。有的居民家因通风需要,自行给房屋加窗,或者因担心漏雨在楼顶加隔热层,这在祁东农村是常见现象。格祺伟知道后,说这是违建,要“报道出去”,当事居民只好低声下气请格吃饭。有的单位职工调动工作,格祺伟虚构当事人是某某领导的亲戚、走了“后门”,知道“这个人惹不起”的当事人赶紧送上高档烟酒,格祺伟才肯罢休。
警方在抓获格祺伟时,在其住所起获一批用于作案的密拍密录设备、假记者证等物品,并缴获敲诈勒索既遂的一批名贵香烟以及收款票据27张计96万余元。
受害人承受双重伤害
“我再也不相信任何记者了……”
“我没有约束好自己,没有负责地去调查核实,只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影响力,让别人都知道我格祺伟这个人,都要给我面子。”格祺伟承认,“当知名度提升后,我内心的欲望也开始膨胀,走了歪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谋取了不正当利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格祺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很深的伤害。“交警打人事件”谣言事件中,格祺伟将此炒作成为网络热点,仅在人民网就有107万多次点击。各级领导要求彻查此事、严肃处理,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详细调查后得出当事交警正当执法、并无过错的结论。
然而,舆论压力之下,为尽快平息事态、消除负面影响,当地党委政府不得不对当事交警作出撤职等处分决定,让当事交警蒙受不白之冤、承受双重伤害,也留下心理阴影,进而导致一段时间内当地交警队伍士气低沉,多数交警不愿也不敢依法查纠交通违法,严重影响正常工作。
一位受害者在采访时强烈要求记者出示记者证,拿着记者证看了又看、确定无误后一再说,“格祺伟对我伤害太深,我再也不相信任何记者了……”
格祺伟的所作所为还影响到了当地招商引资。某企业总经理邓某说,格祺伟发的一些帖文“对当地形象破坏得太厉害,不少投资者上网一看祁东这么多负面新闻,误以为当地社会环境这么差,很多人都不来了”。
“如果说网络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那么我们该按照什么‘游戏规则’行动?这个游戏规则就是法律法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以身试法,唤醒更多的人对网络秩序的尊重,来告知更多的网友正确合法地使用互联网,正确利用这个平台多发挥正能量。”在看守所内反思多日后,格祺伟痛哭流涕、深刻悔过。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短评
坚决维护新闻公信力
□岩松
“格祺伟对我伤害太深,我再也不相信任何记者了……”一位受害者的这番话,相信刺痛了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心。
在今天,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以往。正因如此,媒体被人们寄予特殊期望,绝大多媒体人都能肩负着道义责任,以专业、敬业之职业精神受到老百姓的信赖。格祺伟正是假借媒体人的公信力,制造虚假信息,用欺骗的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最终,他不仅让自己身陷囹圄,给受害人的身心造成伤害,更给新闻行业公信力造成了影响。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大V被众多粉丝簇拥,为广大民众关注,理应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遵守“七条底线”,维护网络文明而不是到处招摇撞骗,为自己牟利敛财。日前最高法、最高检出台有关司法解释,既是为网络言行划定了明晰的法律边界,更是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亮出利剑。我们坚决支持依法整治网络乱象,坚决拥护严惩格祺伟这样的不法分子,坚决维护新闻公信力,以实际行动同网络谣言做坚决的斗争,共同守护网络文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