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来源:视听界
一、传播力就是生命力:做“好看、有用”的新闻
当下的媒体竞争,其实是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表征之下的传播力的竞争,没有传播力,媒体就没有生命力。
传播力何在?12年的电视采编、3年的报纸和新媒体融合采编实践,笔者体会到:电视、广播、报纸, 好看(听)、有用必不可少。
好看(听)体现在形式上。电视画面有表现力、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同期声采访真实、生动、准确,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特点。央视新闻中心地方部主任何绍伟说过,电视是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是人的两条腿,人是靠两条腿走路的。注重背景声应该成为电视行业的自觉行为。对于报纸来说,人们常讲“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因此好看首先体现在报纸的版面设计、图片选择、标题提炼上,通过文字的表述在读者脑海里呈现好看的画面。“有用”指的是内容层面,消息通讯、影视综艺、副刊小说,能满足观众、读者获取信息资讯、愉悦身心的需求。不好看,就没有收视率和读者群,看了没有用,受众就不会再去看。
拿“春运”来说,40天内36亿人的“大迁徙”,问题和投诉难免。笔者抓住了铁路部门开展的“多说一句话”活动。比如,旅客要购买淮安到长春的票,票卖完了,这时窗口的工作人员会说,长春的票没有了,有到哈尔滨的票您要吗?就这一句话,温暖了旅客的心。媒体要多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报道,达到疏导怨气、化解矛盾的目的。
面对发行量低、创收份额少、报刊质量差的困境,淮安广电报以读者需要为第一要义,在差异化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媒体融合工程。
打造一本淮安百姓喜爱的新周刊。连续三年,我们对《淮安广播电视报》进行创新改版。清晰了办报宗旨——办百姓喜爱的生活周刊;确立了手法——打造《淮安新周刊》独有的亲民叙事法;明晰了板块——在保留原有“影视节目导视、娱乐信息传播”优势基础上,增加了“新闻深度报道、时尚生活资讯、成长教育导航”三个板块,以此跟同城报纸比深度,跟杂志比新闻。
创建一个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2013年开始,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突破平面媒体时效性弱的缺点,淮安广电报提出在新浪、腾讯网站注册《淮安新周刊》官方微博、微信“淮安民声”。通过与新媒体互动,一方面,掌握社会动态,开展话题讨论,扩大信息来源,主导网络舆论;另一方面,实行二次传播,把报纸刊登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此举实现了传播的良好互动、新媒体经营创收的增长。
二、笔力体力决定影响力:做“功夫”新闻
报道及时、内容丰富、有深度,传播能力、话语权、影响力就强。
新闻人始终在路上,这个行业对体能、技能要求很高。央视《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洪泽湖畔的“大湖鸿雁——唐真亚”等典型报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唐真亚是个被宣传过多次的老典型,老子山镇地形复杂,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全镇70%是水面,老典型如何出新?如何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把人物呈现给观众?这对记者来说是个挑战。该报道在《朝闻天下》和《新闻联播》的两条成片时长分别为7分钟和4分钟。作为采访记者,我前后六赴老子山,拍摄的素材总计95分钟,采访的同期总长度超过50多分钟,最终编辑成4分钟的短片。人物“感动点”的选取、质朴平实的同期运用、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语言,打动了观众。
三、贴心力就是向心力:做“良心”新闻
如果你拍摄的新闻图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如果你距离群众不够近,你就不能感知群众的冷暖诉求。
近年来,广电媒体纷纷在原有时政新闻节目之外另设民生新闻节目。为与之相对应,淮安广播电视报社经过广泛调研,借鉴省内外报纸的经验,把淮安广电报定位为淮安百姓喜爱的生活周刊。通过百姓视角,运用群众语言,着力打造周刊独有的亲民叙事风格。在2013年的“两会”报道中,笔者创新思路,采取场内会议场外报的方法,以《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展望2013民生工程》为题,通过“百姓故事——民意对接——民生前瞻”结构思路,自下而上,把百姓故事和政府民生十件实事联系起来解读报道,巧妙形成呼应,体现了政府所作所为正是百姓所想所盼。通篇没有一张会场照片,没有一张书记、市长的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十位老百姓的照片,这种主题新闻民生化的报道手法受到读者好评。(作者单位: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