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著作引发了行业思考。本报记者 韩东 摄
出版人著书,似乎是个不起眼的话题。因为在人们看来,他们是离做书这件事最近的一批人。但也正因为出版人自己做书,深知出版事业肩负的文化使命感,他们更加敬惜字纸,谨慎对待出版个人作品。
将多数光阴埋首于他人作品,在为他人作品“奔走呼号”时不遗余力,到了为自己“量体裁衣”时,出版人却甚为低调。《出版人断想》《做书:感悟与理念》《一个人的出版史》等书中的文字,是出版人打捞起一段段业余时光写于深夜的台灯下、午间休息时、会议间隙……在写出故事、观点的同时,他们以身作则地感染着年轻出版人,也引发了行业思考。
身体力行感悟人生
“谨以这部自选集给自己的文学生涯画上句号。我还承担着一些别的任务,不能辱命。剩下无多的日子,应该不再旁骛,要埋头于手头上尚未完成的工作了。”这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第九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岑桑在《岑桑自选集》序言中的结束语。今年90岁的他,仍坚持看稿,每周一到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编辑部指导工作,主持多学科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岭南文库》的出版工作。
作为广东出版界元老,岑桑在行业内成就颇丰。在《岑桑自选集》里,他仅以“文字生涯”一部分简单谈了谈从事编辑工作逾60年中的甘苦。岑桑热情培养作者的事迹在广东出版界有口皆碑。在1986年写的《诗缘》一篇,岑桑这样谈道:“编辑工作的天职是采集和培植精神文明的珍珠。珍珠,不独指作品而言,而且指人才。编辑不仅是对作品,同时还应是对人才负责的。”
这部自选集收录了岑桑的诗作、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展示了岑桑作为优秀的文学创作者的一面。在负责《岑桑自选集》编辑工作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陈海烈看来,比他大20多岁的岑老身上延续了老一辈出版人的传统。陈海烈介绍说,岑桑在工作中曾多次论述“编辑学者化”与出版事业发展的关系,反复强调培养学者型编辑队伍,强调编辑的业务学习,强调责任编辑要从撰写自己所编图书的书评入手,多思考,多练笔。《岑桑自选集》正是岑老身体力行的表现——既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又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他经常和我们讲,通过写东西,编辑既可以理解作者的甘苦,对作者的作品更加尊重,能够促进编辑更加热心地为作者服务;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做好编辑出版工作。”陈海烈说。
说到“编写互动”,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是出版人中的代表。他的新作《一个人的出版史》相对于过往的著译作品有些特别,是根据他1982年~2002年的生活日记、编辑日志整理而成的。例如,1984年日记内容:“今天,我心里想,我可能会在这一行当中工作一辈子了,因为我实在太喜爱这样性质的工作了。”再例如,1995年日记内容:“这一年里,我的身心一直陷于王云五‘万有文库’的‘诱惑’之中。”因为书中文字时代性很强,年轻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个人成长这个视角了解若干年前的出版业态。
“只要打开,几乎能一气读完,这书可读,并且好看。”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口述历史专家陈墨在读过本书后评价说。陈墨认为,书的文本编纂也很新奇。主体部分包括编辑日志、文章附录、照片插图、正文补注,表面看有些“四不像”,实则有清晰的内在理路,是编辑与出版、读书与写作、约稿读人与社交阅世、内心反思与自我建构的“四重奏”,且呈复调形式,不断变奏,始终不离“一个出版人的成长史”主题。
披沙拣金漫话阅读
关于阅读的分享,是出版人一直热衷写作的话题。2014年年底到2015年,韬奋基金会会长聂震宁在一年内出版了4部作品。其中《舍不得读完的书》一书结集了聂震宁就阅读问题写过的随笔。“写作是我的生活习惯,我也很享受写作的乐趣。全民阅读这个话题,我集中写了3年多。”聂震宁认为,写作对他来说是一种责任,邹韬奋一生为大众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人谈阅读,也要向邹韬奋先生学习,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作。这样,既能让自己在内容上有所建树,也可以为出版文化作出贡献。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主编汪耀华是资深“书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读书话,近年因为编辑《中外书摘》杂志,翻书读书的时间大增,加上对近现代出版史颇有兴趣,把很多闲暇时间投入其中。他的《阅读纪事》就是根据在报刊上发表的读书随记整理而成的。“想要逐渐接近历史,既要发现一些一手资料,还要经常性和老同志交流。了解历史上的出版机构、人物、出版物,对推进出版事业是有帮助的。”汪耀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他的文章既阅读细节,感受前辈的人生往事;也发现故事,纠正作者的瑕疵纰漏。他提倡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版史研究,也告诫自己在写作中根据史料还原人物的性格。
“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奠基!”这是俞晓群在1996年围绕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理念,提出的一句广告词。在如今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读者在《一个人的出版史》中看到这句话,不禁感慨颇多。再忆起说这句话的出发点,俞晓群谦逊地向记者表示,当时主持地方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希望做一些与普及性教育相关的文库、文丛,请大家给读者讲讲如何读书。这句话的提出,也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工作。
高屋建瓴审视行业
自2015年1月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的岗位退休,陈昕开始了“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书”新的人生之旅。在《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一书中,他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分析和论证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并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性。本书责任编辑、格致出版社副总编辑忻雁翔告诉记者,陈昕在书中以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为基础,把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图书出版业将要遭遇的业态变化,用经济学模型分析得一清二楚。这项工作没有前人做过,具有开创性价值。陈昕所构建的出版业“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分析框架,也为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
陈昕在书中也为出版社转型发展提了建议。对此,忻雁翔在编辑本书过程中感到受益很多,认为陈昕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概念——“阅读市场”,这是相对于“图书市场”的一个概念。陈昕在书中的分析让读者意识到,出版社的视野必须从“图书市场”扩展到“阅读市场”,只有具备了阅读市场的理念和眼界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的介质、媒体、平台,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机遇。“要从边际成本趋于零的阅读市场的角度,而不是边际成本为固定值的图书市场的角度,来正视出版业的深刻变化,着力于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升级。陈昕给出的这一论述与最近业界热议的‘分享经济模式’不谋而合,是特别让我打开思路的地方。”忻雁翔说。
2014年年底,汇编了聂震宁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文稿的《洞察出版》出版;2015年6月,摘选聂震宁对出版行业观点的语录体著作《出版人断想》与读者见面。这两本著作汇集了聂震宁的研究精华。“我主要关注出版业在改革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这个文化建设问题是指出版中的价值取向。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产业发展,价值取向研究对出版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聂震宁表示,他除了继续关注出版文化建设,还会继续做出版人才建设、全民阅读等方面的研究。(李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