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志强:
发言接地气冒热气
“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今年两会上,很多人这样对我说。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代表委员们对未来仍保持乐观。底气来自实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保持中高速,今后发展质量更高、更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代表说。底气来自新动力。下岗开办家政公司的山东团代表卓长立说:“去年每天诞生1.2万户新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大着哩!”
直面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稳步前行。说起去产能,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代表委员直言“既要壮士断腕,又要产业升级”,交出了一厚沓议案提案。民营企业代表委员为激发市场活力贡献智慧,“‘三个没有变’给非公经济吃了定心丸。”“经济下行压力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加大力度降成本”……各行各业代表委员“接地气”“冒热气”的发言,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具操作性的因子。这次跑两会我深切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把共识化作行动,用信心指导实干,中国经济航船定能不断地破浪前行。
本报记者余建斌:
第一动力澎湃强劲
今年跑两会尤其感受到“创新”的热度,不少企业家代表吐露了想创新、要创新和正在创新的肺腑之言、亲身经历。
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许多热词背后,代表们都提到,需要同一个澎湃强劲的“第一动力”——创新。
一边是国人在海外“买买买”,一边是国内的品牌受到冷落,浙江代表团的朱张金代表不气馁,他说反而看到了商机看到了市场,“你看从国外买的大多是高质量品牌产品,这提醒我们要往满足中高端需求上发展。靠什么?主要还是靠创新。”还有一位来自浙江山区县城的企业家代表说,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非依靠创新不可。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嗅觉最灵敏的还是企业家。他们的真心领悟,最能够说明问题。
创新发展正深入人心。前几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描绘放牛都用上了北斗导航,被许多媒体纷纷做成新闻标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当创新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成为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已可期。
本报记者郝迎灿:
脱贫攻坚热气腾腾
全面小康,不能让贫困群众掉队。采访今年两会的一个深切感受,是代表委员对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姚一萍委员看来,把“扶贫”改成“脱贫”,如今的扶贫对了路子,政策会更有力、有效。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用常规办法、按部就班可能难以完成任务。从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代表委员感受到战胜贫困的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从中央到地方,脱贫攻坚热气腾腾。正如贵州天柱县红坪村杨爱东代表所说的那样:“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现在政策给力,项目到位,农民脱贫干劲十足。”通过跑两会我看到,新一轮脱贫攻坚更重实实在在的效果,只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不会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本报记者尹世昌:
好前景孕育新机遇
“我们坚定看好内地发展。”在小组讨论会上,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家纯委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今年两会上,许多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都表示“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我采访的全国政协特邀香港人士中,不乏商界风云人物、经济学家,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绝非盲目乐观。正如郑家纯分析的那样: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二是国内市场巨大,内需潜力不可低估,三是宏观政策稳健。因此,委员们对中国经济依然乐观、积极。
委员们观察得很仔细。唐英年委员调研发现,“简政放权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邵善波委员实地考察后表示,“经济不会有大问题”。而冯国经委员则表示,中国经济今后的一大亮点在服务业,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他们说:“‘十三五’规划将给香港带来新机遇,相信香港明天会更好。”
本报记者倪光辉: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两会上解放军代表团新风扑面,让我感受到,军地一盘棋,军队改革、国防建设正实实在在地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代表们表示。当前,全社会各行业都已形成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广泛共识,国防与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近年来,军地各级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使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讨论中代表们认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必将开创强军兴军的全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本报记者温素威:
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希望雾霾天气、垃圾乱象治理早日有成效”“环境坏了,身体垮了,其他再好都没有意义。” 我感受到百姓的生态关切也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
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直面环境热点。小组会上,代表委员亮观点、出实招。“绿色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地。”福建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珍代表说,如果继续粗放发展,空气差、水污染严重、食品不安全,老百姓受不了。到2020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源消耗分别下降23%、15%,这些“硬指标”背后,折射出党和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讨论中,代表委员的共识在凝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共识到行动,相信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正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姜洁:
“品牌营销”令人难忘
“面膜分三种……第三种,就是我手上这种只有简单的保湿保养功能的印象泰州面膜。”
对,您没有听错,这不是电视广告,而是今年“三八”妇女节当日,江苏省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代表向大家推荐泰州面膜,并向在场的女代表们免费分发。
今年两会上,像蓝绍敏这样“兼职”做“品牌营销员”的代表委员并不在少数。透过营销,我们能看懂他们试图让当地富民产业扩大知名度的初衷,能看懂他们关注民生的努力。
作为一名多年报道两会的记者,我认为今年两会特别值得点赞的是“部长通道”。在这个通道上,以往记者“围追堵截”、拉着喊着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不见了,今年的很多部长都是主动走到麦克风前,主动倾听民声民意,回应民众关切,甚至有时是部长排队10多分钟等着接受采访。交通部长称自家五口人三年未能摇到号、人社部部长称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等,在很多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满足了媒体的新闻渴求和公众的民生关切,也是对部门工作的一种“品牌营销”,值得在今后的两会中进一步推广、形成常态。
本报记者吴秋余:
真知灼见源自调研
“中国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和因吸烟致疾、致残、致死人数最多的国家,却仍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今年两会,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委员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大我国综合控烟力度”的提案。为了这份提案,他多次往返港台等地,考察借鉴防控吸烟的理念和措施。
今年两会上,每次谈到民生话题,我都能深切感受到代表委员言语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会举行的时节,还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却饱含着暖人的民生温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民生投入有增无减,让人们看到政府加快改善民生的决心。
民生话题几乎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今年两会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在代表委员对于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中。“比经济增速更重要的,是整体就业水平的基本稳定”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两会上,代表委员带着深入调研的成果,阐述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张烁:
共同托起明天希望
两会期间的一个傍晚,天刚擦黑,我采访了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委员。一说起山区的孩子,他的脸色沉了下来。“那是冬天,我们都穿着毛衣、厚外套,可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个山区教学点的孩子们,光着脚丫穿着拖鞋,在单薄的衣服下发抖。”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劳动者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问题。扶贫先扶智,要补上贫困地区的短板,必须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持久拔掉“穷根”。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如是说。“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国徽下,一阵春风吹来,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我似乎看到,春风从这里吹向大山深处,吹开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笑脸……
本报记者苏艺: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在两会采访中发现,不少政协委员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我们瞄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一位委员开心地悉数云南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变化。扶贫,不仅是经济上的扶贫,还要从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着手。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位委员认为,只有恢复、保护草原生态,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
这些意见建议,让记者看到了委员们为了少数民族扶贫而做的细致调研,更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的坚定决心。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然而,当前很多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广,自主脱贫意识不够强。这更加说明扶贫先扶志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正向贫困发起了总攻,我们有理由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如期实现,各族人民将在不断获得的民生福祉中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李心萍:
职工安置备受关注
这是我第一次报道两会,负责采访吉林和陕西代表团。这两省都面临着去产能、调结构的重担。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两省代表们在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去产能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如何改善民生。
代表们纷纷表示:“不能让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努力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准备工作,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免费对其进行就业培训,引导他们进入新兴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发言的代表多,而且每次发言都能引起强烈共鸣和讨论。
代表们的坦诚发言,呈现出直面职工安置问题的责任与担当。更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部门也与代表们一样,直面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在充分考虑实际困难的情况下,仍旧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并有多项措施来保证目标实现,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直面问题,才能稳步前行。通过跑两会我看到,党和政府对职工权利的关注与保护,代表委员对职工权利的重视,“经济增长虽减速,民生改善应提速”已成为共识。
本报记者程远州:
生态长江永葆生机
“长江里有人排污,形成了数公里的油污带,哪位记者关注一下?”3月7日下午4点10分,正在湖北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听会的我,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传来一条消息,打开一看,几张照片触目惊心:几只靠岸停泊的采砂船旁,一条发黑的油污带蜿蜒远去,犹如一道疤痕。
而此时,代表们讨论的也正是长江水环境保护问题。今年两会,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是湖北代表团最关心的话题。
随后的采访中,我将照片展示给一位代表,他看后长叹:“若没有生态长江,经济长江也不能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就会与改善民生背离。”
建设生态长江,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难度不小,最需鼓劲打气。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湖北十堰的代表,采访中,他语气高昂:“我们穷尽现有的治污手段,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同时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老百姓收入增长也不错!”
建设生态长江,并非朝夕之功,现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已定,具体部署稳步推进,各地共同使力,将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