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两会报道频出“大招”,新媒体融合构想开始明朗!

时间:2019-03-13浏览:1324


两会报道中,央媒使出的这些“大招”,正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检验。


2019年新春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讲话,让媒体人深刻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召唤。信息革命的大潮奔涌而来,如何能够勇立潮头、将变革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能量?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迎来了素以媒体重要“练兵场”著称的两会报道期。其中,尤其是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大央媒为代表的两会报道“国家队”历年来更是行业发展的探路者和风向标。

2019年,三大央媒在新媒体上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和资源,“大招”不断,描摹了一幅崭新的媒体发展图景。

▍大招一:新技术赋能,新闻体验迎来全新变革

如何运用好信息革命的成果、使其成为事业发展的“增量”,是当下媒体行业的最大挑战之一。

作为行业领军者,三大央媒时刻保持科技敏感性、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前沿,使之为媒体融合发展持续提供动能。今年两会报道中,三大央媒以
4K+5G+AI等新技术为引领,让仿佛还在实验室中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报道实践,在行业中起到了良好的创新示范效应。

其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今年两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现了国际上首次5G技术持续传输4K超高清信号,为未来4K和5G在媒体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漂亮开局。

总台将5G技术带入人民大会堂、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让全国人民观看到两会4K超高清直播。此外,总台还将5G信号覆盖到天安门广场、代表委员驻地等区域,通过强大的5G新媒体平台和技术处理能力,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多路4K和VR视频信号进行集成制作和分发,全景报道两会盛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对这一尝试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
5G+4K实现电视传输在全国两会上的应用是我国5G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传播已经成为现实。此次两会报道,总台推出AI赋能的记者助理“小白”,新华社推出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它们承担了大量智能化、自动化的新闻编辑播报工作,成为两会报道现场的高科技风景。

此外,近年来,科技大热门VR、AR也在两会报道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此次两会,
三大央媒领衔行业技术创新,将全息技术与两会报道相结合:总台将VR全景摄像机投入两会报道,人民网人民视频推出AR扫描功能,新华社客户端发布“增强现实”报道……受众不再只是简单地阅读新闻,而是借助全景技术获得现场感与沉浸感。

未来,在三大央媒引领下,“VR+新闻”“AR+新闻”模式势必将进一步升级用户新闻体验并且更深层次地改变媒体行业的新闻生产方式。

新媒体技术与媒体融合日渐深入,不再仅仅作为提高效率的“手段”“工具”,而是成为深度赋能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原动力,
在产业端和用户端都带来积极的质变,这是未来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

大招二:全媒体融合,传播能力实现指数级增长

信息入口的多元化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路径和传递方式。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个变化既是挑战,也令人兴奋。今年央媒的两会 “全媒体”报道,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大招”之一。

先,“全”体现在媒体渠道的完备、高效,让1+1>2。

每年的两会报道,各大媒体无不开拓新思路、新渠道、新方式与受众建立连接,极力追求传播广度。

与往年一样,人民日报、新华社从纸媒延伸到PC和移动端,集结报刊、网站、客户端等平台进行两会实时报道。而成立刚刚一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媒体阵容更是将整合后的视频和语音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新技术手段联通央视、央广、国广以及总台所属媒体平台,实现跨平台、频道和频率融合传播。

3月4日中午,央视新闻频道直播间《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和央广直播间《央广会客厅》就首次实现了实时跨平台互动,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两档节目同框,听众则通过电波听到了央视主持人的问候。

两会前夕,央视网新版全终端上线,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时政新闻整合、生产、报道方面的优势。改版后央视网将“首页首屏”覆盖至全终端,形成了集聚头条、焦点图、要闻区、时政名栏等版块的“时政报道核心区”,实现了传播声量和品牌影响力的叠加与倍增。

央视网新版全终端在此次两会报道中发挥融合效能,旗下网站PC端、央视影音客户端、手机央视网、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等在内的多个终端平台在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同步上线《我们都是奋斗者——2019全国两会》两会专题,其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媒体传播、全屏同屏共振的报道格局成业内先河,开幕式直播收视近亿人次。


凭借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创新话语表达方面的长期努力,总台的两会相关报道在海外也获得优异传播效果。截至3月11日,CGTN多语种新媒体两会相关报道全球阅读量2.77亿,总互动249万,视频观看量2415万。此外,央视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824条两会相关帖文,总浏览量也已过亿。


其次,“全”体现在内容形态和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元。

传播渠道的“全”给内容创作带来两个“变量”,首先是传播介质与内容的适配,另外一个则是圈层化的用户诉求,因此需要第二个“全”来应对。


此次两会报道,央媒在坚守各自优势的同时锐意革新,积极尝试多元化的表达方式,除传统的大稿、特稿等形式外,推出大量以高清图集、短视频、Vlog、VR融媒体报道、创意图解等形态呈现的新闻产品,极大丰富了受众的内容体验。 


在坚持移动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央视网“插画+诗歌体”融媒体评论节目《绘新绘语》、VR+AR 产品《全景沉浸看报告》,央视新闻新媒体原创图解 《2000000000000元,降降降!》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创新产品“交互页卡”等众多别开生面的内容,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特点和用户需要,实现了重大议题的“轻量级”“交互式”表达。


《绘新绘语》

《全景沉浸看报告》

《2000000000000元,降降降!》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在于以“小正大”作为创作标准,内容呈现更为精炼,手段运用更为灵活,充分适应新的用户信息消费习惯并且配合VR等新技术在全息、全效等方面进行强化,高度体现了新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创造力。

全媒体时代的破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改变。但是未来媒体一定是突破了单一载体和单一效果的“全媒体”,无论是传播渠道的“全”还是创作能力、表现手法的“全”都是媒体的一门必修课。


大招三:短视频吸睛,视频形式出现大面积迭代

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从图文进化到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已经是行业多年来的共识。今年两会报道,三大央媒依旧在短视频方面下足功夫,围绕两会见闻、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履职等角度推出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短视频报道内容。

但今年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在于,短视频的产品形态开始大面积迭代,除正处风口的Vlog被广泛应用之外,
短视频与动画、全息技术等多种展现形式进一步深入结合,更强调可视化和直观性,如人民日报微动画短片《孙悟空的三个锦囊》、人民网《两会KPI》《全息3D强影看两会》、新华社《微TED·履职故事:我在你身边》、新华网《用一杯茶的功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全息交互看报告》等短视频都有不同程度的形式创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中央电视台完善的视频创作、制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两会以来推出了大量生动准确、传播广泛的短视频节目和产品,内容角度覆盖了两会的方方面面,构成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其特点在于:

首先,视频形态多,除传统短视频外,Vlog、竖屏嵌入式视频等多种形式被广泛应用;其次,手段创新、品质出色,时政微视频《人民代表习近平履职记》运用三维技术与创意动画进行脑洞大开的场景演绎,全网播放量超1.2亿;第三,产品成体系、模式可复用,比如央视网开设的【Hi!奋斗者】《两会追追追》《我的上会 Vlog》等多个短视频专栏,围绕代表委员故事、代表委员履职议政、热点问题深度解读、第一视角上会记录等多个维度;第四,“先网后台,台网并重”,通过电视资源的互联网化改造打造融合产品, 如央视新闻新媒体《独家 V 观》系列精切V观视频、央视网系列微视频《1分钟看习近平“下团组”》等……这些特点,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当视频成为主要载体之后,视频的生产效率和信息传递效率都迫切需要提高。无论是新技术的加入还是竖屏、Vlog等当下风头正劲的新形式,无疑都服务于这一目的。以“爆款”短视频论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未来的媒体既要能运用好视频这一新媒体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核心传播载体,更要能基于“短视频+”做好迭代,服务于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尽管以上三点不足以概括今年两会报道中的创新点和亮点,但新技术、全媒体、短视频化及其三者之间的不同组合、融合,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勾勒出未来新媒体发展图景的清晰轮廓。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构建主流媒体阵地最重要的力量,始终积极主动作为,以融合发展为手段,以建设全媒体为目标,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两会报道中,央媒使出的这些“大招”,正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检验。惊艳之余,其释放出的信号无疑是行业变革的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