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

时间:2019-04-02浏览:180

核心提示】 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是传媒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之人工智能和媒体的深度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媒介化社会正在来临,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传媒正在成为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塑造社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以“传媒 +”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而是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技术工具理性逻辑,这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和智能传媒 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作为一种应然状态,传媒业态与传媒教育形态应相互促进、彼此助益,传媒教育应引领传媒业态发展。 但回顾中外传媒教育史及媒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传媒教育很多时候滞后于传媒发展,传媒发展反而倒逼传媒教育创新,继而通过传媒教育与研究去规范引领传媒业态发展,当下尤其如此。基于这一逻辑起点,当我们思考未来传媒教育时,必须洞悉未来传媒发展 态势,才能创新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因应和引领未来传媒业态发展


一、未来传媒发展态势

    人是最善于借助工具和符号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动物。自从人类创造出服务于自身发展目的的符号及符号化工具后,人类对符号和符号化工具的创新追求,就不曾停止,以至于人类今天已经置身于符号和工具的海洋。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所使用的符号和工具,通常以媒介继而以传媒的形态出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并架构我们的生活。未来,以5G甚至6G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速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强力驱动媒介形态变革、传媒业态重构

    1.智能科学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迭代融合主导传媒发展能科学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迭代融合主导传媒发展

    2019年是5G技术元年,大规模商用序幕已经开启。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制组织3GPP已经描绘了5G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可以预测,以5G技术、IPv6为核心的高速移动互联网,将极大拓展互联网的基础能力,提升网速、降低时延提升可靠性、扩增互联网地址资源,并将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正迎来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形态发展的井喷期,有学者称之为呈现持续爆发式、跳跃式发展态势【1】,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人类传播史上最为风云激荡的技术变革时期【2】媒介将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纷至沓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未来人类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极致,应是破译自然人脑的秘密,将脑机交互技术与媒介技术融合,实现对自然人智能的模拟和再造,实现人脑实体之间超时空的信息传输。【3】如此,生命体之间通过密码即可实现知识、思想的信息交换,未来的人脑或“智脑”将发展成为信息发送和接收的终端。社会信息通过智能化直接实现全社会共享,大脑可以始终处于信息交流状态。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理想可期的状态,但传媒在智能技术支撑下走向智媒时代,已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在高速移动互联网驱动下,科技将速消融传媒的边界,最终迎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

    2.媒介形态从融合走向智能

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未来传媒发展态势将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泛媒体。智能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将消融传媒之间的边界、人与物的边界,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人本身即是媒介,一切都媒介化;二是沉浸媒体。5G技术助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媒体的表达与外延,影像内容的虚拟化、可视化、立体化呈现,是重要发展方向,VR新闻、VR影像、VR社交成为必需;三是智媒体。智能技术将全面介入媒体并成为其介质特征,在媒体用户分析、内容生产、产品分发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智能新闻采写、智能算法内容推荐、智能语音传媒接入将日渐普及,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GC)将成为新常态。

    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叠加和普及,将促使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进一步融合,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传播。原先被动接受PGC的大众,借助信息技术的赋能以及低门槛传播平台的可触性,现在已经人人皆媒,成为UGC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开始出现。传播学界原先将专业传媒机构向不特定多数进行的传播界定为大众传播,从本源上来说应是“传播大众”,因为这里的大众不是传播主体而是被动接受对象。从传播主体来说,PGC、UGC、AGC的出现,导致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出现融合传播乃至无缝传播,未来所有传媒将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传媒无所不在、无远弗届,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纷纷涌现。媒体越是充分融合发展并以全媒体的形态出现,就越为智能媒体的诞生准备好条件,这正是当下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动因和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大行其道的融媒体、全媒体和智能融媒体,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走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和必然路径。媒体融合是过程,不是结果,最终将迈向智能融媒体,迎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

    届时,智能融媒体将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现实高清,即与现实世界几乎无异的清晰度,因为接收终端的屏显化,媒体内容的可视化、影像化呈现将高度清晰,4K普及,8K登场。二是虚拟现实,即媒体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将主要采用VR技术来立体呈现,VR影像将是主要媒体形态之一,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超级智能,即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贯穿传媒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全流程全环节,并高度依赖其完成。2019年1月10日,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9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和预测》(Journalism,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19)显示: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位数字领导者,超过四分之三(78%)认为2019年将在AI和ML(MachineLearning)上投入更多资金以帮助确保新闻业的未来竞争力;2019年音频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语音将改变媒体接触;下一代技术,如区块链、5G、超高清和VR/AR技术将更多用于新闻业。【4】因此,现实高清、虚拟现实和超级智能,既是智媒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典型特征

    3.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

    自报刊出现后,传媒形态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时代,即传媒机构进行专业内容生产并向不特定受众进行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本质上是“传播大众”时代;二是融媒体时代,即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各显其能的时代,这是传播大众与大众传播混合传播时代,专业传媒机构借助互联网实现形态转变、继续面向不特定多数大众进行信息传播,与此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开始成为重要的用户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真正的大众传播开始显示其力量;三是智能融媒体时代,即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智能生产内容、智能传播开始崭露头角,传播大众与大众传播两种传播业态势均力敌、相互交融;四是智能媒体时代,即智能技术全面贯穿传媒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全流程全环节,在技术充分赋能下,AGC和UGC、PGC三者的身份和边界走向模糊,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变得不再清晰,社会进入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人人皆媒、物亦为媒,媒介即社会

    过去,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未来,我们可以说“媒介即空气”,媒介即生存的现实环境,而不是虚拟环境而且须臾不可离开。作为媒介使用者,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须臾也离不开它。今天,传媒正从“资讯内容提供者”向“关联信息服务者”转变,“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万物互联的网络,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分发生产和关系建构的平台,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网络即现实,人在网中游”。如果说4G技术改变生活方式,那么5G技术将改变社会结构。在科技驱动下,知识与信息越来越以智能化形态呈现,越来越向传媒迁移,我们正在经历着愈演愈烈的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正在到来的知识社会,更多将以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形态呈现——“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得传媒者得天下,应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在这个高度网络化的媒介社会,传媒的力量将主要体现为“三个力”,即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由于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继续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将是人类已知知识和新创知识的主要存储平台和知识形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力;传媒成为生存的现实环境,未来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将由传媒来建构,具有强大的认知建构力;传媒业已改变并将嵌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结构,成为形塑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具有强大的社会形态塑造力。要而言之,未来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的传媒将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源动力

  

二、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传媒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觉察到,智媒时代正在来临,一个与现实社会平行的虚拟社会正在形成;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正在系统性地建构人类社会,其社会身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其作用于社会、个体的力量已进入大膨胀时期。这对本应在传媒发展变革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传媒教育提出巨大挑战。传媒教育首先应遵循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但传媒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即在于其独特的传媒属性,传媒也在重构、塑造未来教育。现有传媒教育已难以适应和引领传媒业态发展,亟需进行根本性、系统性重构。洞悉趋势、主动谋变的媒体和传媒院校将乘势崛起,成为新的领军者;无动于衷、墨守成规的媒体和传媒院校将迅速被边缘化,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1.正在到来的智能融媒体,将挑战现有传媒伦理规范

    伦理是关系的界定和规制。然而,在因媒介而虚拟化的社会中,虚拟和现实的交叉混沌、专业和业余的相互融合、边界和时空的消融压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冲突与协同等关系的错置和重建,已经让现有传媒伦理进退失据、不堪解构,必须对其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拓展,乃至从根基上重构。因为只要人类理性尚存,传媒力量无论如何释放和发挥,必须予以人性和伦理的规制引导。诚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人类对科技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人类对科技认识的深度,取决于对人与智能技术未来关系的思考

    当下,智能技术和传媒科技发展的非理性因素如何加以人性的规制、现实世界和虚拟社会交融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如何加以界定、人作为“数据人”存在的数据隐私如何被保护、传媒人的理性价值如何得到体现、“后真相”时代传媒如何超越情感追求真相等,诸如此类的传媒伦理问题,都需要现有传媒伦理创新重构,方能加以阐释界定。逻辑上,传媒伦理创新重构,是传媒及其所覆盖影响生活世界之先导。传媒力量的大膨胀,意味着传媒教育的大责任,传媒人才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大强化,人本、人格、人文教育的大融合,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的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5】

    2.正在到来的智能融媒体,将颠覆现有的传媒理论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通常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现有传媒理论体系是针对传统媒体实践经验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所做的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实证化思考的结晶,曾经有效诠释并规范传统媒体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范式。随着传媒业态的大变革、大转型和大融合,既有传媒理论体系的诠释力和引领力日渐式微,对其进行打补丁式的修订完善,已无法适应更遑论引领传媒业态的发展,必须基于传媒新业态进行根本性、系统性重构。

    既有传媒理论体系,包括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基于传统传媒作为行业存在;未来传媒理论体系重构,应建基于智能媒体作为社会操作系统和源动力存在。因为前者已经无法诠释后者引发而来的种种问题。在传统传媒教育范式时代,被捧为圭臬的新闻真实性理论、媒介责任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蒙太奇理论等,从基本概念到治理与实践,都需在传媒新业态下重新修正乃至重构。智媒时代的传媒理论体系建构,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问题,且由于社会的虚拟化、甚至人类的符号化生存环境主要源于媒介化推动,认识世界各领域,必先认识传媒未来建构的科学的传媒理论,将有可能是其他社会学科理论的元理论之一,影响甚至左右其发展

    3.正在到来的智能融媒体,将重构现有传媒学科专业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现有传媒业态的消失既有的传媒教育形态终将过去,新一轮传媒教育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2018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春夏期)提出的“我们是否需要新闻学院”(DoWeNeedJ-School)之问,已经昭示了现有传媒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在即将到来的智媒时代,由大众主导的智能传播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这才是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原先根据传统媒体形态和生产制作流程设置的传媒类学科专业,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传媒教育的学科专业将根据智能传播作为元传播而重新进行结构设定。既有按照传媒产业化工种和流程创设的专业体系将彻底洗牌,新式传媒教育学科及专业正在到

    正在到来的智媒时代,将改变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智媒时代是人类在生产、生活领域均实现智能传播的一种社会形态,而智能传播主要借助智能媒体来实现,是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是智能媒介化社会形成的粘合剂。智能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主要表现为去中心的个体化、智能化协同生产制作和传播。现有的围绕媒体内容生产环节、基于媒体形态,强调内容生产技能、轻视人机协同、人与符号化、媒介化、智能化社会关系,业界与学界需求不匹配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岌岌可危、急需突破。适应智能传播需求的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适应未来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融合发展,携手培养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关系;对于人类未来生产关系尤其是人类与符号和工具之间关系的把握与思考的能力等,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都无法提供和建构。

    概而言之,智媒时代期待新式传媒教育能够引领传媒推动智能媒介化社会的建构和完善:引领传媒发挥知识力,消除知识鸿沟乃至智能鸿沟,促进知识平权化和技术赋能化;引领传媒发挥建构力,自由想象认识可能性,建构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无边际、无藩篱认知;引领传媒发挥塑造力,防止人性的沦丧,塑造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兼具、科技创新流淌着人文血液的社会生态。在未来的人类生产关系中,让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让个人、社会和国家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未来传媒力量发挥的基本遵循,也是新式传媒教育范式追求的最终目的


三、未来传媒高等教育形态

   面对传媒业态智能化发展的挑战,传媒教育已到了必须审时度势、精心谋划,重新布局、主动应对智媒时代的关节点。谁现在布局新式传媒教育范式获得成功,谁就能赢得未来传媒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未来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呈现、如何发展,应解决哪些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总体上来说,要探索建立与智媒时代相适应的智能传媒教育范式,传媒学科专业从纯文科和艺术学习走向文工交叉、艺工兼修,文艺工打通进而走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的发展道路

    1.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理论体系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世界,也将深刻改变传媒业态。面对如此巨变,传媒教育如何创新引领?持续引领的关键是系统创新,而整体设计、系统创新是取胜的关键。传媒教育若想在智媒时代确保其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突破传统传媒教育自身、布局智能传媒理论体系建构创新尤为关键。瞄准未来,才有未来。传媒教育界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智能媒体理论研究上快速跟进,研究智能媒体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效果、新理论,实现理论范式从传统媒体理论范式向智能媒体理论范式转移;对智能媒体实践经验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进行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实证化思考,建立可以阐释并引领智能媒体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传媒理论学界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建立智能媒体的本体论;二是建立智能媒体的认识论;三是建立智能媒体的实践论;四是建立智能媒体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在这基础上,构建系统创新的传媒理论体系,系统革新传媒教育课堂内容,凝练智媒时代的传媒教育理论教材体系。

    2.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学科专业体系

    在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智能社会,网络及基于网络的智能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是决定社会结构与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互联网+”是社会媒介化的基础,“AI+”是社会媒介化的驱动力,“传媒+”则是社会媒介化的必然表现形式,因而“传媒+”应是智能传媒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遵循。基于“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这一基本判断,智能传媒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模式、重构媒介化知识疆域和学科领域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性等方面实现交融复合,走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融合发展之路

    智能传媒教育范式下的传媒学科专业设置,需要打破仅限于传媒行业内部的学科交叉,发展基于“传媒+”之上的交叉新兴学科专业。其优先方向有二:一是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门类的交叉;二是与大数据技术、脑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和新理科的交叉。如此,传媒学科专业体系才能以全新的形态因应智媒时代的到来,才有其发展存在的合法性和自主性,否则传媒学科专业将有因媒体泛在化而被其他学科侵蚀同化的危险。今天,其他学科纷纷介入传媒研究领域,已经昭示了传统传媒教育学科存在的危机。

    就当下来说,传媒学界应优先关高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催生的传媒新业态,明晰新业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走向,增强传媒人才培养与媒介化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及契合度,根据传媒新业态进行学科体系设置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追踪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新趋势、新动向。立足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在优化原先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上,设置数据科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计算语言学、计算传播学等学科,瞄准VR新闻和AI新闻等领域;在优化传媒艺术学科的基础上,设置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传播等学科,关注AI艺术创作和VR艺术呈现等领域,力求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协同配合、融合发展,导引传媒教育从传统范式向智能范式转移

    随着未来传媒智能化发展,传媒内容生产将呈现分布式生产趋势,表现为去中心化的个人化、智能化协同生产制作。融合已成为当下传媒业态的主要特征,但传媒融合不仅表现为传媒形态的融合、组织架构的集中式融合,也表现为传媒从业者媒介素养和技能的去中心化的融合,且这是更本真、更深层次的媒体融合。因此,新式传媒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把交叉融合的理念注入到所有的专业中,加快对课程内容的革新调整,主动应对未来融合社会的挑战。要契合这种既融合又去中心化的态势,就要求传媒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融合型专业、融合型师资、融合型教材和融合型课堂,培养未来传媒人才

    3.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呼唤新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传媒教育范式的合法性和自主性建构,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这就要求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理建构上,以人文价值理性为引领;在对接社会需求上,以国家和业态发展为导向,才能解决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提供新式传媒人才亟需的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无法构建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携手培养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关系等显著问题。为此,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做到:

    注重人文精神的再造。面对科技至上的喧嚣,没有抚今追昔的人文情怀、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就难以用人的价值去规制科技和传媒的力量。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即在于人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在于人具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自觉之精神。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开篇辞中即说:“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6】。”同时,媒介本身既是文明的载体、标志和形态,也是知识的载体和形态;媒介的演绎进程,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也是知识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历程。媒介技术和形态的变化,改变并决定着知识的生产者、拥有者,也决定着知识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7】智能媒介化社会不应是人的精神创造性和超越性被遮蔽的社会,人必须要依靠人的理性和智慧、相信人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人所创造的工具,才能规制智能媒介化社会走向美好。因此,未来传媒教育应强化人本、人格、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才能为智能媒介化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成为先进思想与智慧创生的引擎。

    协调好“博融”与“专精”的关系。直面传媒的融合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智能传媒教育培养既“博融”又“专精”的传媒人才;面对国际国内社会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党和国家强化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培养全媒型和专家型的传媒工作者。这就需要智能传媒教育创新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模式,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智能技术与人类创新力等方面实现融合交叉,建构未来传媒人才的复合知识理论体系。同时,又要强化专精的特色教育,在“博”的基础上寻求“专”的突破,为学生打造“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才可能在在公民记者、AI记者涌现的时代,确立专业记者存在的合法性和主体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强化学界与业界对人才的融合培养。现今的传媒业态尤其是新兴媒体是以传媒实践为主兼顾传媒研究的复合体,不仅从事内容生产传播、关系建构分享,也从事技术研发和理论建构;而传媒教育形态在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导向下,也不再只是从事传媒人才培养和理论供给,也开始拓展自己的传媒产业。因此,智能传媒教育需要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彼此融合包容、合作共赢,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而传媒业态实践和传媒教育形态创新要解决由来已久的时延性问题,也需要实现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的融合。因为传媒业态的最新实践需要系统化和理论化,将之吸收进传媒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传媒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也需要放到传媒业态的最新实践中去检验和校正


四、传媒教育界的责任与作为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是发现人的价值、激活人的潜能和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科技革新和知识形态演变的双轮驱动下,传媒行业与社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智能传媒教育的学科专业和其他领域的学科专业走向融合乃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创新传媒教育形态,我们必须做到突破自我、超越传媒和勇于创新。突破自我是前提、超越传媒是关键、创新制胜是路径。

    1.突破自我、涅槃重生

    面对传媒新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现有传媒教育必须有自我革新甚至自我革命的担当和决断,才能突破自我、涅槃重生。当下传媒教育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专业设置突破自我,与智媒时代合拍;根据学科设置“传媒+”的基本遵循,关停并转一批过时专业、升级改造一批优势专业、重点建设一批朝阳专业、规划论证一批交叉专业;二是课程设置突破自我,与智媒时代同频。根据传媒新业态,社会智能化、媒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革新现有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三是教师结构突破自我,与智媒时代同向。师资结构有可能成为阻碍传媒教育范式转移的主要因素。现有师资必须敢于突破自我、革新自我,清零重整、加强学习、负重前行,才能涅槃重生。同时要引进数据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师资;培养熟悉和掌握智能媒体理念和技术的博士和博士后,为深化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变革做好师资储备。积极主动开展从专业到课程再到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变革,将为智能传媒教育范式提供合法性的基础支撑。

    2.超越传媒,融入社会

    发展逻辑上的超越———处理好传媒业态和教育形态的关系。从信息传播技术和媒介空间的角度审视,人类“从默声时代到有声语言时代,从语言时代到文字时代,从文字时代到电子时代,从电子时代到数字时代,人类在媒介空间的建构中走过了五种文明:刻画文明→语言文明→印刷文明→电子文明→数字文明”,并即将进入“量子文明”时代。【8】人类媒介发展史已证明,传媒业态发展遵循的是技术工具理性的逻辑;但是传媒教育形态的发展,则必须遵循人文价值理性的逻辑,培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具的传媒人才,建立价值理性主导的传媒理论体系,规范并引领未来传媒业态的发展。换而言之,传媒教育形态的演变必须因应传媒业态的变迁,否则传媒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它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理性的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遵循的工具理性的逻辑。基于传媒但又超越传媒、面向社会,这正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我们必须跳出当下传媒教育“业界打哪儿,我们就指哪儿”的困境——当前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在于传媒业态发展的媒介逻辑主宰传媒教育形态的发展

    学科设置上的超越——处理好传媒行业和传媒学科的关系。传媒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要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的动态平衡机制,科学设置传媒学科专业体系。但在传媒与社会同构的媒介化社会,传媒行业与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传媒已经超越本身的行业属性,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成为界定社会属性的重要维度、社会运行的操作系统,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既然“互联网+”是基础、“传媒+”是社会高度媒介化的必然,那么智能传媒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也就必须超越原先狭隘的行业属性,确立以“传媒”为核心、延展辐射到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走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的融合、交叉的学科专业建设之路。未来,专业传媒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走“传媒+”是必然选择,而其他综合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走“+传媒”则是社会媒介化的现实需要

    3.直面挑战、勇于创新

    未来传媒业态对传媒教育提出的诸多挑战中,最为要者当为传媒伦理、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勇于创

    面对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业态大变革、传媒力量大膨胀,传媒教育必须强化传媒伦理对传媒人才的自律作用,这是智能传媒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和保证。如果说丰厚的人文素养是未来传媒人才的底色,那么坚守新传媒伦理则是本色。面对2018年《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提出的“我们是否需要新闻学院”(DoWeNeedJ-School)之问,代表传媒教育学界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比尔·古鲁斯金(BillGrueskin)给出的理由是媒体新闻采编部门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机制,而新闻学院能帮助年轻记者们学会质疑,领会新闻规则并规避错误。【9】让传媒人才接受新的传媒伦理的熏陶与教化,将是传媒教育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

    新的传媒伦理至少涉及两个层面,既包括显性、表面层次的技术伦理和职业伦理,更应包含隐性和深层次的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必须坚守的传媒伦理。“在技术崇拜的时代,道德的卓越被技术的卓越取代。当效率、速度、生产力统治一切,基于人类生活的道德只能枯萎。”【10】因此,审慎处理好“适应科技变化与坚守生命发展”的关系,将考验每位传媒教育工作者的心智。我们应树立人本的媒介技术伦理,抛弃视媒介技术为中立的功利主义路径。因为在“人即媒介、社会即媒介”的时代,媒介技术已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如果让工具理性和机械理性占据主流,人类的存在将变得技术化,人将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我们要做到既适应科技变化,又坚守传媒教育本真;在坚守中迎接变化,在变化中融入坚守。这种坚守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在传媒形态发展的坐标体系上做相应的价值迁移

    致力传媒人才智能思维、数据思维与跨界思维能力的育成。智能化、数据化和跨界化时代,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思维能力,应是未来传媒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以融合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特征、兼具智能思维和跨界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未来传媒业态的急需。智能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智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智能社会,人们只有掌握智能思维,才能从容面对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有学者认为,智能思维最少体现在五个方面:智学、智问、智思、智辩和智行【11】体现在智能传媒教育上,就是要培养未来传媒人才怎样进行智能学习、怎样利用智能技术并思考其社会影响、怎样实现人机协同并用人性引导智能技术发展的能力。

    数据思维是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问题、呈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正在使数据呈现几何级飞速增长。数据将是未来信息最主要的存储形式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生产要素。无论从宏观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中观产业发展层面,还是从微观传媒企业和个人发展层面,大数据都可能重塑其发展战略和转型方向,数据驱动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体现在智能传媒教育上,就是要培养未来传媒人才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判断且可视化呈现的能力和数据伦理。

    跨界思维是指用融合、交叉和跨界的视角和眼光分析问题、配置资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信息传播而言,主要指跨领域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整合能力,是未来传媒人才基于社会高度网络化、融合化、复合化发展所急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现在智能传媒教育上,就是既要重视培养未来传媒人才的内容创新和内容置换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实现内容和渠道的融合而不是分工割裂,强调语境和关系连接,即通过确定服务对象,用不同的内容连接核心用户。换而言之,跨界思维能力要求未来传媒人才能“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12】

五、结语

面对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和媒介化社会未来传媒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处理好变革与坚守的关系,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实现智能传媒教育范式的革新。作为变革,传媒教育必须因应未来传媒业态发展,重构传媒理论体系、重置传媒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全媒型、融合型、专家型传媒人才培养;作为坚守,我们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价值理性的逻辑,强化传媒伦理教育,从科技、人文、艺术、道德四个维度提升学生的传媒伦理,使之成为传媒人才的本色,避免技术宰制下的人性沉沦、技术专制下的媒介逻辑。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智能传媒和智能传媒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起于微澜之间。”智媒时代和智能传媒教育已御风踏浪而至,风雷激荡、浩浩汤汤。我们唯有秉持“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理念,才能因应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形态大变革、传媒力量大膨胀时代的到来。未来传媒教育绝非只是传媒教育界的事情,它与整个教育界都紧密相关。基于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逻辑,因应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创新传媒教育形态,传媒业界、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应以融合之精神、开放之态度、历史之责任,携手合作、共同开创智能传媒教育的新形态,方才不负传媒作为社会发展源动力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的智能媒介化时代的到来。



注释:

1、8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学术前沿》,2017年第23期。

2史安斌、王沛南:《2109年全球新闻传播新趋势:基于五大热点话题的全球访谈》,《新闻记者》,2019年第2期。

3刘泽文:《集成智能传感器:智能社会的五官》,《今日科苑》,2017年第4期。

4NicNenman.Journalism,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2019.2019.

5、1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

7林克勤、严功军主编:《认知传播学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9htps://www.cjr.org/special_report/do-we-ned-j-schols.php/,2019年1月17日。

10甘丽华、[美]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全球媒介伦理及技术化时代的挑战》,《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

11详见高奇琦、李阳:《“智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解放日报》,2017年8月2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