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公告
专访2019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获奖校友郑逸桐:向死而生,互为暖阳
2019-04-17  来源:广播产业研究所

2019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在当地时间4月9日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颁奖典礼。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是为了嘉奖“世界最佳电视电影作品”而设的,被视为全球电影电视界最具国际视野的竞赛之一。我校校友电视学院毕业生,201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郑逸桐凭借节目《冷暖人生:十日告别》获得提名,并且从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提名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人文关怀纪录片金奖

郑逸桐于美国拉斯维加斯获奖留影


“95后编导”、“毕业一年多”、“获得国际大奖”……这些标签让郑逸桐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亲朋好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然而得知获奖的消息后,郑逸桐并没有像常人一样兴奋,而是内心五味杂陈。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是郑逸桐作为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的导演,制作的一篇关于死亡的纪录片。通过一个纪录死亡的片子收获奖励与荣誉,他始终觉得于心不忍。参加颁奖典礼前,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关于这条片子的点点滴滴又再一次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远远盖过获奖本身的喜悦。“虽然获奖是很值得开心的一件事情,但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片子的基础之上,我受到的所有赞誉、鼓励和支持,都是建立在我拍摄一个已经去世的孩子的基础之上。所以其实每一次有人跟我聊这个片子,我自己都要重复的去想一下我当时拍摄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比较痛苦和煎熬的过程吧。”

他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文字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临终治疗病房的周主任,他给我评论了三个字‘谢谢你’,我看到这三个字,直接就哭出来了。”那一刻,郑逸桐明白了他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作为纪实节目的编导,他明白个体命运是复杂多舛的,他无法左右。人生之“冷”底下往往深藏着人生之“暖”,他能做到的便是将这些触碰人心却不易发觉的温暖带给观众。

郑逸桐在颁奖典礼上分享获奖感言


直面死亡,给逝者以尊严

“我觉得陪伴的意义大于记录的意义。虽然说很多人看这个片子是带着纸巾哭完全程的,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当作一个太悲伤的事情,这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这个片子对于我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和这个家庭认识并成为了朋友,这件事在我的生活里留下了痕迹。”郑逸桐提到片子的立意时分享道,“在面临生离死别、面临这种所有人都会面临的困境的时候,这种体验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贴近彼此。”

支撑着郑逸桐完成拍摄的是《冷暖人生》总制片人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拍的不是痛苦和死亡,而是人性和尊严。”一直以来,死亡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个避讳的话题,而郑逸桐的这部有关临终治疗的片子直视这种避讳,引导人们去思考在生者弥留之际如何减少他们的痛苦,多给他们一些尊严。“临终治疗是死亡教育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死亡教育其实是告诉我们:“死亡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临终治疗的病房里面,除了减缓患者的痛苦之外,最重要的是给予患者亲属更多的时间和患者说他们想说的话、留下他们想留下的情绪,让生者和逝者做告别,让彼此慢慢地去接受这个过程。


《冷暖人生:十日告别》拍摄地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内部

情系凤凰,记录冷暖人生

开播15年的《冷暖人生》作为凤凰卫视成立以来最具人文情怀的周播纪实类节目,一直被视为凤凰卫视的一个重要“标签”和凸显风格特点的“压仓石”。透过节目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这一栏目无论是在选择人物的分量感还是挖掘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方面,都希望让观众通过不同的、鲜活的个体了解时代,了解历史,了解人性,这正是栏目的灵魂所在。

郑逸桐一直非常喜欢这个栏目,大学本科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加入栏目团队。毕业一年多来,作为一名新编导,他参与制作的节目将近20期。

“其实在《冷暖人生》中,死亡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在谈及是否接触过和死亡相关的选题时郑逸桐说,“死亡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不陌生的。在17年夏天的时候,我外婆去世了,出殡的前一天,我因为临时出差离开了我外婆。没有送走外婆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那个时候我也有点私愿,就是希望在送走致远的过程中,我能再重复地体验一下、感受一下,能够陪一个人走完最后一段路的这个过程,了却我没有送走外婆的遗憾。”在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工作的过程中,郑逸桐既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向观众展示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不忘初心,白杨向暖报春晖

在学校期间,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在校电视台的实践锻炼,郑逸桐掌握了拍摄、剪辑以及讲故事的能力,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纪录片,这些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个时候,中传新闻就是我的第二个宿舍,记得每次在新闻周的时候都在中传新闻干到很晚,出片前是一定要熬通宵的。在技术层面很感谢中传新闻给我的培养和支持。”郑逸桐说,“我和老师们到现在还有联系。那时他们会在旁边鼓励我们、支持我们,告诉我们该做的事情,新闻理想和担当都是他们教给我的。我们是一直在这个氛围里面成长起来的。”


郑逸桐在校电视台

  

“以一颗温暖的心去感知世界”,“喜他人之喜、悲他人之悲”,“暖男”、“贴心”、“细致”是同学和老师对他的印象,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豆豆。他工作起来特别拼,曾被同学打趣“熬夜熬到毛孔能塞下鸡蛋”。“在拍摄前,豆豆师哥会先把需要的素材拍好,然后再让我们轮流拍摄,既保障了有足够能用的素材,又教会了我们使用摄像机。师哥会一边拍摄一边和采访对象聊天、鼓励他,拍摄和聊天都很融洽。” 201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张晓宇回忆起他和郑逸桐在校电视台相处时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想,豆豆师哥获奖不是偶然,他真的很会做人物,会和采访对象交朋友,很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


郑逸桐在海南拍摄时当地小孩好奇围观

  

在大三时,电视学院的DV创作课程为郑逸桐打开了新的大门。相较于多数新闻来说,纪录片的创作拍摄时间更长。但郑逸桐非常享受这种长时间的跟踪记录、人与人之间全面的接触,在他看来,时间的跨度是一种很有魅力的东西。“真正拍摄自己第一个纪录短片的时候,我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一件非常妙的事情。我认识到,在采访的三四个小时中,采访对象将一生的故事托付给我,这是何等的信任和支持。”郑逸桐回忆,“但我后来明白了,这其实是一个真诚换真诚的过程,当我的出发点是真诚的时候,我其实不是在获取一个人的故事,我们是在彼此交流。因为我也在说出我的故事,我们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人生的共识,在一起接近一些情感的真相,在一起还原一些经历;并且,我们在这些经历中找到一些可以共情的东西。” 从那时开始,郑逸桐就觉得做纪录片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事情,并且他愿意继续做这件事情。可以说,在中传四年的学习积累为他之后职业的选择,尤其是进入凤凰卫视、进入《冷暖人生》栏目组指引了方向。


郑逸桐在巴黎进行拍摄采访

“其实我们每个人只有一种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访和看节目,通过记录这件事情,在一段人生里面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件让人有收获、让人振奋的事情,并且我希望将我的所感所想告诉更多的人。”郑逸桐觉得,媒体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一个人的经历和故事,让更多人找到力量,这也正是他投身传媒行业的初心和动力。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也许他的光芒还没有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他一直是执着的追光者,在黑暗中朝着光亮奔跑,前方道路或平坦开阔或荆棘丛生,始终坚定、勇敢,只为照亮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愿你我都能保持心中的光,点点星光汇聚在一起照亮更多的人。


热点公告
科技期刊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广播产业研究所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联系方式 Tel: 010-65783613   邮箱: ibicu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