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频率化之后,其实每一个专业化的频率,就是一个专业化的城市电台。所以,我更赞同以往将系列频率叫系列台,总监称之为“台长”的叫法。
最近一段时间与朋友聊天,话题就是融媒体背景下音乐广播的困境与出路。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总监要用“台长”思维,以台长的格局来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用专业传媒集团的操作手法来展开经营生态布局。
在所谓的“一端打尽全台”的“现实”背景下,专业频率、频道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从现实的情况来讲,不要说城市台,就算是省台,也很难用“一端”搞定全部。强大如淘宝、微信,也始终专注于某一领域,而不是说自己如何包打天下。为了躲掉那些比我出名很多很多的砖家飞来的砖头,扯远的话题就不说了。
个人浅见。或者所见有限,所以判断失误的话,大家就当笑话看看就好了。总之,我认为,目前的情况下,打造一个完全适用专业频率需求的融媒体平台并不容易。那么,这就需要专业频率总监,以台长的高度来思考平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专业频率的专业化越来越突出,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基本上会朝两个维度靠近,类新闻或者类政务的专业频率,与体制会越来越近;而类生活、音乐等专业频率与市场的距离则也会越来越近。
二者之间的管理也需要不同的机制和体制。用管新闻频率那一套来管理音乐、戏曲、小说等文化、文艺类专业频率会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而且随着专业频率发展壮大的步伐加快,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力就会越来越强。对于人,财,物的权力诉求就会与体制赋予的边界进行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责任、权力的统一,公司化运作,就是专业频率下一轮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当然,专业频率的“公司化”运作,在不少台都有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里说的“公司化,并不是名字叫公司,还是体制内那一套。也不是完全承包给某一包盘公司来运作,是指台用企业化色彩更强烈的公司化方式运作专业频率。
公司与集团之间的区别,简单来说是领域和规模吧。既然选择了”公司化“运作,就具备了将与专业频率经营以及产业相关的部门均进行公司化改造,然后形成专业传媒产业集团的基础。
这种单一项目公司化的方式,以频率为结点组合成小型专业传媒集团的最大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极大限度地降低试错成本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升级工作室制度,用合伙人、经理人的方式,释放专业频率的市场张力。
相对于新闻、交通、经济甚至生活,音乐频率的产业化具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基础。
从歌手做客直播间到组织演唱会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尤其是AR、VR等融媒体技术在音乐频率直播间的应用,基本上只要频率总监愿意,明星做客直播间的节目,随时都有机会成为小型演唱会现场的可能。
在演艺经济领域,可以开展包括造明星经济、音乐节、排行榜等专业项目,将线上下线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项目制、产业化,来做大音乐频率经营市场。如郑州音乐广播的“圈友演唱会”,就是通过知名音乐主持人IP导流变现的典型案例。
在原创音乐领域,可以依托城市文化资源,以音乐和歌曲的形式,打造城市音乐名片,提升音乐频率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厦门音乐广播的“音乐厦门”和深圳音乐广播的“鹏城歌飞扬”都是业内比较成功的尝试。
在版权运营领域方面,规模比较大的音乐频率可以通过引入资本的方式,开展歌曲版权方面的投资,探索音乐节目版权代理、转让,承包等运营模式,为音乐频率的可持续创收探索新空间。
……
以上论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已至。除了新闻领域,其他领域的媒体融合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音乐频率的公司化、产业化发展也许只是众多发展模式和路径之一。也许还有更有效的方式,将音乐频率发展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来源:福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