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0-12-01  来源:广播产业研究所

11月18日下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应邀来到学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作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专题报告,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教师评价,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话、座谈、回信、贺信、视察、慰问、批示等多种方式,对教师队伍建设连续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制度文件,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强调要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从教,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这些重要讲话、指示和制度,是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发展的依托、壮大的支撑。没有教师就没有大学,没有好老师就教不出好学生,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办学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要承担起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在于教师、依靠教师、为了教师的定位,采取多种措施关注教师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爱教师生活,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始终把师德建设、师风建设和师能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师德、师风和师能建设从来都是关键点、紧要处。

先看师德建设。“德者,才之帅也。”育人先育德,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立人之德,首先得立己之德,所谓“己欲立而立人”。作为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师德是第一位的,立德、树德、养德是终身的课题,只有不断锤炼师德,加强品行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学生崇德向善。教师如果师德失范,即使才华再高,能力再强,不仅教不好学生,自己也会滑向做人的反面。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高校教师要以德修身、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再看师风建设。“风者,行之力也。”育人之要在于垂范力行。“君子之德风”,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在讲台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下推动学生,都不如在前面引导带动学生管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站立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思想的启智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做学生品格的锤炼人;精研学问,求真求实,言传身教,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深入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生活的知心人。具有了这些风范,就能为学生树立标杆,确立榜样,点亮明灯。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重。加强师风建设,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

次说师能建设。“才者,德之资也。”大学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蔡元培有句名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无论“治学”还是“治术”,作为大学教师,学问高深、学养深厚、能力出众是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师能建设,就是要激励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制度明确教师职责,规范教师行为,保障教师权益,激发教师活力,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统一,高要求与重激励相一致,在全社会营造尊师、爱师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树立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引导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警醒教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总之,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只有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定位,落实师德、师风和师能建设中心任务,同时加强制度保障,努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才能肩负起并完成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编辑:李晨雨)



热点公告
科技期刊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广播产业研究所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联系方式 Tel: 010-65783613   邮箱: ibicu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