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公告
中国传媒大学干部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2019-03-07  来源:广播产业研究所

来源: 宣传部、党政办、各学院    2019-03-06    浏览量:507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连日来,我校干部师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平台,密切关注两会进程,认真收听收看两会报道,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和本职工作中,以新的精神风貌写好新时代“奋进中传”精彩篇章。

党委书记陈文申:聆听学习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三点特别深刻的感受,一是振奋。报告用一连串数字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实在、很亮眼。这些成就是在2018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来之不易,令人振奋和鼓舞。二是信心。报告105次提到“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靠改革,推动社会进步靠改革,实现伟大梦想靠改革,通篇贯穿着改革主旋律、时代最强音,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责任。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时代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学校将按照中央要求,立足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校长廖祥忠: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成绩实实在在,设置目标实实在在,实现举措实实在在,让人倍感振奋,充满信心。我特别注意到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要求。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打好组合拳,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是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机构、定职责、转作风、提效能,激发办学活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二是强力实施“三质量”提升工程,狠抓教育质量、管理质量和工程质量,全力打造“中传质量”品牌,为“双一流”建设实内涵、强筋骨。三是深入实施学校文化提升工程,大力弘扬和培育“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精神,引导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建设新时代中传文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庞亮: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报告,感受最深的还是一组组的数据,报告无论回顾2018年工作,还是提出2019年目标,都用大量数据来说话。我特别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将使高等教育战线深受鼓舞,信心倍增。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当前最重要的是推动工作落实。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中国的发展没有过不去的坎。总理的报告给人以信念的力量,我对这段话印象深刻。近年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们战胜重重困难,我国经济发展在高基数上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校武装部部长齐金贵:今天,又一年两会,世界聚焦中国,聚焦北京,在处于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聆听中国声音,探寻中国智慧,借鉴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回望2018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届政府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中国的发展贡献巨大,世人共睹。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在稳中有进的总基调下,件件具体、有力,切实可行,令人振奋,信心满满,让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更加期待。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维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高等教育时,强调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分量更重、要求更高、形势更紧迫。这再次表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把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作为办学目标、努力方向,通过“双一流”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更好地推进“双一流”建设。

组织部组织员龙俊:“两会”代表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共谋国策,成就可喜,未来可期。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充分感受到了国家、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与幸福感。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组工干部,倍受鼓舞,倍感激励,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自觉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个一”、“四个决不允许”,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格局、本领,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增添星星之火。

教务处副处长贺小飞:作为高校的一名管理工作者,在为国家取得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岗位上,不仅要时时关注党的政策、国家政策,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学以致用。要时时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升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为己任,优化教学管理程序,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与国家发展同行。

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针对近期两会召开的内容重点,我重点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有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文以载道”是文化艺术创作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基本原则,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业必然有着新的诠释和意义。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自然应该关注新时代,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让现在的青年学生融会贯通到思考中和创作中。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黄祥林:我十分关心教育方面的内容。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录音系教授伍建阳:通过观看“两会”报导、学习“两会”文件,使我们对党、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明确的认识,对未来努力的方向了有较好的把握。它要求我们结合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教育工作的关键作用。

政法学院副教授白文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一万亿元”,报告还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当前教育问题的关注让我们对中国未来高校的教育发展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将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不骄不躁,潜心学术,立德树人,为发展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电视学院教师丰瑞:总理在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更让我思考作为高校老师,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又是卓越建设者;既是志存高远的理想者,又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既服务于国家战略,又能够把握行业趋势;既拥有扎实的综合素质,又拥有出色的专业才能;既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新兴媒体的弄潮儿;既能做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又能做世界舞台的表演者。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2015级音乐学专业(电子音乐制作方向)团支书张雨浓: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的殷殷嘱托,我们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更需要有“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明大德、立大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方能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工作者;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方能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方能抵制庸俗媚俗低俗。

电视学院 2017级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党支部党支书董思成:作为国际新闻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练就自身过硬本领,切实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身为未来传媒人,我们一直牢记自己将承担的社会责任,以能够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电视新闻人才为追求目标。要做一名合格的传媒人,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中国梦,也要把目光投向国际社会、投向人文情怀,以一名媒体人的方式为社会服务,为党和国家发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6级通信3班团支书王菁菁:李总理所作的报告让人听了之后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倍感振奋。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的发展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均已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面对深刻变化的外界环境,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我们郑重宣誓在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也相信我们拥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再创新的历史伟业。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16播音硕士哈楠:对于我们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毕业就业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让我们非常振奋。同时也希望针对高校的毕业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保障,使国家、学校、用人单位联合发力,确保高等教育有出口,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持续蓄力。

(编辑:尚新英)



热点公告
科技期刊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广播产业研究所 / 京 ICP 备 10039564 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 号
联系方式 Tel: 010-65783613   邮箱: ibicuc@126.com